練習幾個月後,我已經可以持續幾天不抱怨或說閒話,不像先前會想說他人的事,會更注意自己使用的字眼,對周遭的氛圍感受也變得敏銳,當我發現別人的話題轉向抱怨時,我便保持沉默或找理由離開,而且也因為我在網路平台上宣告我在進行「不抱怨運動」,或多或少也阻絕了一些來找我抱怨和吐苦水的人。
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我主動做出選擇後,有感不再聽到或看到如同以往那麼多的抱怨、批評和閒話,雖然是損失了一些人際往來,但我卻覺得這也有助於我清理人際,心裡輕鬆許多。
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改變的好處,但一遇到難受的狀況,還是會被原有慣性拉回舊模式破功。我忍不住找朋友抱怨、批評和背後談論,越談越情緒激昂,發洩得相當過癮,即使清楚自己正在拋出負面言論,但是因為心裡不舒坦,覺得這麼做能獲得抒發與安慰,還是控制不住放任自己。
但恢復平靜後心裡明白知道,就算罵得再痛快,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只是暫時被擱在一邊,我終究還是得面對,也許這回因為害怕衝突選擇迴避,找朋友罵完以為紓解了,可心裡還是憋著股悶氣,若不學著處理,下回再發生同樣的事,或許我又會再受挫一次,再次被引起的不快會更加擴大,可能反而會把所有舊帳的憤怒一次累積爆發,更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這樣的狀況也讓我看見了「抱怨」的運作模式,有時向人抱怨,不只是想獲得幫助、安慰,還甚至是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讓自己逃避承擔某些事,一回兩回達到目的後,就會開始習慣以抱怨去換取關注和做為推卸手段,日久便成為惡性循環。
就像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這樣的朋友,抱怨情人,老說著想分手;抱怨工作,老提著要辭職,好像每個人都在和他作對,可是,抱怨情人的人,有時候並沒有直接與情人好好溝通,嘗試解決問題,如果情人真的很糟糕差勁,那又為什麼不分手呢?抱怨工作的人,常是對工作分配不滿、對上司同事不滿,可是卻沒有想辦法把問題反應出來,只怪別人欺負自己善良,又有沒有試過為自己發聲呢?
常常拋出怨氣的人,漸漸地會讓人想迴避接觸,因為每回談話都會讓另一方承受很多負面情緒,他把很糟的情緒丟給他人,並期望別人次次回應安慰又或是鼓勵,這種互動既產生壓力也磨損情誼。若抱怨成了不自覺討甜頭的行為,又或是藉此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高一等,甚至想要讓自己變成最可憐的人,這些想法都成了扭曲快樂的行為。
我從練習不抱怨的過程中理解到,抱怨是沒辦法帶來快樂的。因為抱怨者常會重述狀況以讓人知道自己的不滿很合理,在覆述的過程中,等於又重新經歷一次不快的事件和喚回那時不悅的情緒,始終讓人陷入其中無法脫離。
而且許多時候抱怨的原因也多與別人的行事作為不符自身期待有關,罵完了仍舊未解,如果總是因此心有怨懟,那,或許該做的並不是不斷地抱怨同一回事,而是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及做法本就有所不同,與認清這世上的事本來就沒有辦法都按自身期望發生。
後來我繼續練習「不抱怨運動」約莫一兩年,最後還是無法達到21天連續不抱怨的目標,即使未能完全「戒除」抱怨的行為,但在重覆練習的過程中,也已經養成觀察自身言行的習慣,比起以往能更快察覺到準備要說出口的話是抱怨,便能暫停打住或換個方式表達,感覺自己「不抱怨」的等級有所提升。
不抱怨,不是指壓抑自己的感受,而是除了抱怨之外,更該做的是去正視自己的情緒與面對問題;不批評,不是指不能表達意見,而是以更客觀的角度去描述事實做評論,不拿情緒化的字眼攻擊;不講閒話,不是指不能與人分享感受,而是明白所謂的「分享」不是指在背後說別人哪裡不好。
抱怨從計較開始,講閒話從不滿開始,批評從不贊同開始。想抱怨、批評、道人長短,都起因於心裡有不舒坦,那,就正視它,正視那個對象、正視那件事、正視心裡面的困擾,與學著勇敢的表達。
這便是我從「不抱怨運動」中學到最重要的收穫:停止抱怨、正視情形、找出方法,才會帶來改變,與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