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一切都算得上「不錯」,我卻總覺得「還是少了點什麼」。這種無以名狀的空虛感在別人眼裡看來一定太過無聊,也是太過奢侈的煩惱。起初我對於自己這般不知足感到罪惡,認為自己無病呻吟愛抱怨,別人的生活問題都比我的事難解多了,我怎好意思拿這種空泛的問題和誰多提,即使它一直卡在心裡。
後來,聽到同事隨口說起「不抱怨運動」(或稱紫手環運動,2009年流行過一陣子),隔沒幾天又發現慣去的部落格作者也參與這項心靈運動,陸續看到不少人分享相關資訊,這種巧合讓我產生好奇。
不過是練習「不抱怨」而已,真能改變生活嗎?那我也來試試看好了。我心想或許是因為自己太愛抱怨所以才學不會知足,如果我想擺脫苦惱,就必須要有所行動,不然永遠卡在困惑裡,從「不抱怨」著手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
「不抱怨運動」以《不抱怨的世界》隨書附贈的紫色手環做為自律的提醒工具,當發現自己正在抱怨、批評或講別人閒話時,就要將紫手環換手戴,並期許讓紫手環留在同隻手腕上達21天以上為目標(書中引用行為心理學研究,認為養成習慣需要至少21天),經由實體物件紫手環及換手環的動作,讓人有意識地明確察覺自身行為,學習留意並管控自己的言行,主動停止及遠離因抱怨、批評與講閒話引起的負面情緒,藉此變得正向快樂。
21天就能有效果?感覺很快就能收獲成效,於是我戴上紫手環,和交情較好的兩三個同事約好一起進行這項心靈運動。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自我觀察」,本來覺得留心自己的說話內容及行為應該不難,畢竟講話會經過大腦思考,耳朵也隨時聽得到,但沒想到我們常是被對方提醒才驚覺自己方才在抱怨或批評。
我這才知道,察覺自身言行其實不如想像中簡單。我們並未如自己所以為,會認真去想、去聽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常常只是不假思索隨意脫口說出,更不會留意自己說了些什麼,我著實高估自己「有意識」的程度。有此認知後,經過幾個星期刻意且認真的注意自身言行和換手環的過程,我逐漸有感換手環的頻率稍稍降低(從每天換好幾次進步到一天只換一兩次)。
也因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說話內容,我發覺在抱怨、批評和講閒話三者當中,說閒話與批評是讓我頻繁換手環的原因。我這才看清楚自己在工作環境中,會透過在背後說誰的閒話或批評誰做事很糟的方式與人產生連結,不過這在同溫層裡常是無感的,可能還樂在其中,像是不成文的交際與發洩方式,當下也許知道講那些刻薄訕笑的話不好,但往往管不住嘴巴。
察覺到常換手環的理由來自於我的壞心眼讓人有些羞愧,我雖是想融入團體所以跟著八卦,但其實每次說完明知不好的話之後,內心就會湧現罪惡感,這種感受就是提醒自己「不該這麼做」的指標,只是我選擇忽略,並沒有正視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樣的互動模式。
在同溫層裡的交流行為,常把說閒話當成是一種樂趣,能把話說得越勁爆或越不堪就越厲害,每個人都笑得大聲,但整體氛圍潛藏著不安,因為總隱隱擔心其他人甚至當事人知道內容。而且,當大家互拋尖酸以此為樂時,多半都會趁勢想要當那個意見犀利炒熱氣氛的領頭人,我忍不住想,會不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因為得意忘形而誇張或編造某些事情呢?
確實在大放厥辭的當下很有快感與樂趣,但想想也讓人心驚,很多斐短流長的傳言就是在這些情況下散播出去的,對話被轉述、截圖斷章取義,很可能都已經失真。說別人閒話、挑別人缺點很容易,但連自己也並非完美,說閒話無疑是傷害他人名聲,換個角度想,我也期望別人不會在背後這麼待我。
與他人的情誼建立在談論八卦,對同一個討厭鬼同仇敵愾,彼此同出一氣,覺得很合得來而走近,但這種情誼最後常也因為這種交流方式,哪天因著某事彼此看不過眼而結束關係,原來的好戰友變成最狠的敵人開始互相攻擊,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中發生這種事,也更不希望哪天聽到別人拿我的話當成射向他人的箭,變成他人缺失的佐證,所以就算我不離開原有的工作環境,我也開始選擇把嘴巴閉緊一點。
我還觀察到自己在一同實踐紫手環運動的朋友面前會留意出口的言詞,但回到同溫層就很容易在氣氛使然下又忍不住多說,這般不一致的自我矛盾讓我決定想辦法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因此我在社群軟體暱稱旁標註我在進行「不抱怨運動」,這樣的公開宣言與自我提醒對我而言更能堅定想法。
我沒有向其他人多做解釋或叫他們不要來跟我抱怨,有好奇的人來詢問時,我會和他們分享書,和告知這是我的個人練習。我只是從自己做起,默默選擇不多搭腔參與八卦閒話,僅加入工作事項的討論及回應其他對談。
幾個月後,我看見一些轉變。
貼心提醒:此為系列文章,點選:從微笑開始親近自己,可以看見所有相關文章😇